首页 > 资讯 > 完本小说《史记白话》瞽叟黄帝精彩试读_瞽叟黄帝全文免费阅读

史记白话

史记白话

作者ldvvmh

本文标签:

小说推荐《史记白话》是由作者“作者ldvvmh”创作编写,书中主人公是瞽叟黄帝,其中内容简介:新作品出炉,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,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,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!...

来源:fqxs   主角: 瞽叟黄帝   时间:2024-04-14 22:18:55

小说介绍

正在连载中的小说推荐《史记白话》,热血十足!主人公分别是瞽叟黄帝,由大神作者“作者ldvvmh”精心所写,故事精彩内容讲述的是:周的始祖后稷,名叫弃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子,名叫姜原姜原是帝喾的正妃姜原外出到郊野,看见一个巨人脚印,心中喜悦,想去踩它一脚,一踩就觉得身子振动像怀了孕似的满了十月就生下一个儿子,姜原认为这孩子不吉祥,就把他扔到了一个狭窄的小巷里,但不论是马还是牛从他身边经过都绕着躲开而不踩他,于是又把他扔在树林里,正赶上树林里人多,所以又挪了个地方;把他扔在渠沟的冰上,有飞鸟飞来用翅膀盖在他身上,垫在他...

第4章 周本纪

周的始祖后稷,名叫弃。

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子,名叫姜原。

姜原是帝喾的正妃。

姜原外出到郊野,看见一个巨人脚印,心中喜悦,想去踩它一脚,一踩就觉得身子振动像怀了孕似的。

满了十月就生下一个儿子,姜原认为这孩子不吉祥,就把他扔到了一个狭窄的小巷里,但不论是马还是牛从他身边经过都绕着躲开而不踩他,于是又把他扔在树林里,正赶上树林里人多,所以又挪了个地方;把他扔在渠沟的冰上,有飞鸟飞来用翅膀盖在他身上,垫在他身下。

姜原觉得这太神异了,就抱回来把他养大成人。

由于起初想把他扔掉,所以就给他取名叫弃。

弃还是孩童的时候,就有伟大人物那般的高远志向。

他做游戏的时候,喜欢栽麻种豆,种下去的麻和豆都长得很茂盛。

等他长大成人了,他就喜欢耕作,他能观察土地的特性,选择适宜的谷物来种植,人民都仿效他。

帝尧听说了这些事,便任用其担任农师,教民众种植庄稼,天下百姓都因此获利,他立下了功劳。

帝舜说:“弃,百姓们当初忍饥挨饿,多亏你担任后稷来播种各种谷物。”

所以分封弃在邰这个地方,号称后稷,另外以姬为姓。

后稷的出名,在陶唐、虞、夏几代之间,这一个家族都很有美德。

后稷去世后,他的儿子不窋(zhú)继位。

不窋晚年的时候,夏后氏的国政衰败,舍弃了后稷这个官,不再重视农业,不窋因为失去官职就逃奔到戎狄地区。

不窋去世后,他的儿子鞠继位。

鞠去世后,他的儿子公刘继位。

公刘虽身在戎狄之中,却重新经营修复后稷的基业,从事农事耕种,按照土地的栽培特性来种植庄稼,他从漆水、沮水渡过渭水,砍伐获取材木以供使用,使得出门的人有旅费,在家的人有积蓄,人民的生活依靠他好了起来。

百姓都感恩爱戴他,很多人迁居来归顺投靠他。

周朝的治国之道大兴正是从这里开始的,因此诗人创作诗歌乐曲赞颂追念他的恩德。

公刘去世后,他的儿子庆节继位,在豳(bīn)建立国都。

庆节去世后,他的儿子皇仆继位。

皇仆去世后,他的儿子差弗继位。

差弗去世后,他的儿子毁隃继位。

毁隃去世后,他的儿子公非继位。

公非去世后,他的儿子高圉(yǔ)继位。

高圉去世后,他的儿子亚圉继位。

亚圉去世后,他的儿子公叔祖类继位。

公叔祖类去世后,他的儿子古公亶父继位。

古公亶父重新经营恢复后稷、公刘的基业,积累德行,广施仁义,国都中的百姓都拥戴他。

薰育等戎狄部族来攻打他们,想要掠夺财物,古公亶父就把财物给他们。

过了不久戎狄部族又来攻打,想得到土地和人民。

人民都非常愤怒,想要出去迎战。

古公说:“民众拥立君主,是想让他给大家谋求利益。

现在戎狄前来侵犯,目的是想要我的土地和人民。

人民跟着我或跟着他们,有什么区别呢?人民因为我的缘故去打仗,依靠着牺牲人民的父子兄弟来做君主,我实在不忍心这样做。”

于是古公亶父和他的亲属左右离开了豳,渡过漆水、沮水,翻过梁山,定居在歧山脚下。

而在豳地的人民全都扶老携幼,来到岐山脚下,全部重新归附到古公身边。

附近的国家听说古公仁爱,也有很多来归从他。

于是古公摒弃戎狄的习俗,建造城郭和房屋,设置邑落让民众定居下来。

设立了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、司士、司寇五种官职衙署。

人民都创作诗歌乐曲赞美他,歌颂他的恩德。

古公的长子叫太伯,次子叫虞仲。

太姜生小儿子季历,季历娶太任为妻,太姜、太任都是贤惠的妻子。

太任生子昌,有圣明之兆。

古公说:“我的后代当有成大事者,大概就是昌吧?”

长子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历,以便将来能传位于昌,所以两人便逃亡到了荆蛮,(按当地风俗)身刺花纹,剪短头发,而让位给季历。

古公去世后,季历继位,就是公季。

公季修持古公留下的治国之道,坚定地施行仁义,诸侯都顺从他。

公季去世后,他的儿子昌继位,就是西伯。

西伯被称为文王,他继承后稷、公刘的事业,遵循古公、公季的法则,笃行仁义,尊敬老者,慈爱幼小。

对贤能之人以礼相待,为了接待贤士,有时到了中午都顾不上吃饭,士人因此都归附他。

伯夷、叔齐在孤竹国,听说西伯很是会敬重赡养老人,就一同前往归附于西伯。

太颠、闳夭、散宜生、鬻子、辛甲大夫等人也都去归顺了他。

崇侯虎在殷纣王面前讲西伯的坏话说:“西伯积德行善,诸侯都归顺于他,将会对您不利。”

于是殷纣把西伯囚禁在羑里。

闳夭等人很担忧西伯,想尽办法寻求来了有莘氏的美女,骊戎地区的彩色骏马,有熊国出产的九辆马车,以及其他种种奇珍异宝,通过殷商的宠臣费仲进献给纣王。

纣王非常高兴,说:“这里面的任何一件东西都足够让我释放西伯了,何况还有这么其他的好东西呢!”

于是赦免了西伯,赐给他弓箭斧钺,让西伯有征讨临近的诸侯的权利。

纣王告诉西伯说:“陷害西伯的人,是崇侯虎。”

西伯回国之后就献出洛水以西的土地,请求纣废除炮烙的刑法。

纣答应了他。

西伯暗自行善,诸侯都来请他裁决是非。

当时虞、芮两国的人有讼事不能裁决,故前往周。

他们进入周的境界,看到种田的人都互让田界,人民都以谦让长者为美德。

虞、芮两国的人还没见到西伯,己觉惭愧,相互说:“我们所争的,正是周人所耻,还去干什么,去了只是自取羞辱罢了。”

于是返回,互相谦让而去。

诸侯听说,都说:“西伯当是受有上天之命的君主。”

第二年,西伯征伐犬戎。

下一年,征伐密须。

又下年,打败耆国。

殷朝的祖伊听说了,非常害怕,把这些情况报告给纣王。

纣王说:“不是有天命助我吗?

他能怎么样!”

次年,西伯征伐邘。

次年,征伐崇侯虎。

营建了丰邑,从岐下迁都到丰。

次年,西伯逝世,太子发登位,这就是武王。

西伯大概在位五十年。

当他被囚禁在羑里的时候,大概曾把《易》的八卦增为六十西卦。

从《诗》的作者对西伯的称颂看,大概西伯就是在那一年受命称王,裁决虞、芮两国讼事。

十年后去世,谥号是文王。

他曾改变了殷的律法制度,制定了历法。

曾追尊古公为太王,公季为王季:大概是说帝王的瑞兆是从太王时开始的。

武王即位,太公望任太师,周公旦做辅相,召公、毕公一班人辅佐武王,遵循文王的遗业。

武王受命第九年,武王先在毕祭祀文王,然后前往东方举行阅兵,到达盟津。

设文王的木主,用车子运载,供在中军帐中。

武王自称太子发,表示是以文王的名义征伐,不敢独断专行。

他向司马、司徒、司空等受王命执符节的官员宣告:“要小心谨慎,说到做到!

我本是无知之人,只因先祖有德行,我承受了先人的功业。

现在己制定了各种赏罚制度,来确保完成祖先的功业。”

于是发兵。

师尚父下令说:“集合起你们的部下,把好船桨,迟到者一律斩杀。”

武王渡黄河,船到达河的中央,有白鱼跳进武王的船中,武王俯身拾起它用来祭祀。

渡过河之后,有一个火团从天而降,落在武王的屋顶上,凝固成乌鸦状,赤红的颜色,发出咯魄的鸣声。

当时,诸侯不约而同前来盟津会盟的有八百诸侯。

诸侯都说:“纣可以伐了。”

武王说:“你们还不了解天命,现在还不行。”

于是率领军队回去了。

过了两年,听说纣昏乱暴虐更甚于前,杀死了王子比干,囚禁了箕子。

太师疵、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逃到了周国。

这时武王才向所有的诸侯宣告说:“殷王罪恶深重,不可不合力讨伐!”

于是遵循文王的遗旨,率领战车三百辆,勇士三千人,披甲战士西万五千人,东进伐纣。

第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,军队全部渡过盟津,诸侯都来会合。

武王说:“要勤勤恳恳,不可懈怠呀!”

武王因而作《太誓》,向众人宣告:“现在殷王纣竟然听信妻妾之言,自绝于上天,违背日、月、北斗的运行,疏远自己的同祖兄弟,竟然废弃其先祖的音乐,敢采用淫乱的音乐去窜改典雅的音乐,以取悦于他的妻妾。

所以现在我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。

要努力呀,男子汉们,不能有第二战,更不能有第三战!”

二月甲子日的凌晨,武王一早就来到商郊牧野,举行誓师。

武王左手拿着黄色的钺,右手握着以白色旄牛尾为饰的旗,用来指挥。

说:“辛苦了,西方来的将士们!”

武王说:“啊!我的友邦的国君们,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、亚旅、师氏各位卿大夫们,千夫长、百夫长各位将领们,还有庸人、蜀人、羌人、鬃人、微人、人、彭人、濮人,高举你们的戈,排齐你们的盾,竖起你们的矛,让我们来发誓!”武王说:“古人有句老话:‘母鸡不报晓。

母鸡报晓,就会使家毁败。

’如今殷王纣只听妇人之言,废弃祭祀祖先的事不加过问,放弃国家大政,抛开亲族兄弟不予任用,却纠合西方罪恶多端的逃犯,抬高他们,尊重他们,信任他们,使用他们,让他们欺压百姓,在商国为非作歹。

现在我姬发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。

今天我们作战,每前进六步七步,就停下来齐整队伍,大家一定要努力呀!刺击过西五次、六七次,就停下来齐整队伍,努力吧,各位将士!希望大家威风勇武,像猛虎,像熊罴,像豺狼,像蛟龙。

在商都郊外,不要阻止前来投降的殷纣士兵,要让他们帮助我们西方诸侯,一定要努力呀,各位将士!你们谁要是不努力,我将拿他问斩!”誓师完毕,前来会合的诸侯军队,共有战车西千辆,在牧野摆开了阵势。

纣王听说武王前来讨伐,也发兵七十万来抵御武王。

武王派师尚父率领百名勇士前去挑战,然后他自己率领拥有战车三百五十辆、士卒两万六千二百五十人、勇士三千人的大部队冲进殷纣的军队。

纣王的军队虽然人多,但都没有作战的意愿,心里只盼着武王的军队赶快攻打进来。

纣王的军队都调转武器来攻打纣,为武王开路。

武王急驱战车冲进来,纣的军队溃不成军,都背叛了殷纣。

纣逃跑,返回进入城中,登上鹿台,把他的宝玉都穿戴在身上,投火自焚而死。

武王手持太白旗指挥诸侯,诸侯都拜向武王,武王也作揖还礼,诸侯全都跟从武王。

武王来到商的都城,城中的百姓都在城郊等待欢迎。

于是武王派群臣告诉商的百姓说:“上天将赐福给大家!”

商都民众都向武王叩头拜谢,武王也恭敬还礼拜谢。

于是武王进城,找到纣自焚的地方。

武王亲自发箭射纣的尸体,射了三箭然后走下战车,又用轻吕宝剑刺纣的尸体,用黄色大斧砍下了纣的头,悬挂在大白旗上。

然后又到纣的两个宠妾那里,发现这两个宠妾都己上吊自杀。

武王又向她们射了三箭,用剑刺击,用黑色的大斧砍下了她们的头,把她们的头挂在小白旗上。

做完这一切,武王才出城,回到军中。

第二天,武王命人清理道路,修整社庙和商纣的宫室。

到了约好的日子,一百名士兵扛着有飘带的罕旗走在前面。

武王的弟弟叔振铎布护卫并摆列开常车,周公旦手持大钺,毕公手持小钺,夹立在武王的两边。

散宜生、太颠、闳夭都持剑环卫武王。

武王进了城,站在社庙南面大卒的左边,左右的大臣们都跟着他。

毛叔郑双手端着明月夜取得的露水,卫康叔封铺开草席,召公奭帮着拿好彩帛,师尚父牵着祭牲。

尹佚朗读竹简上的祭文说:“殷的末代子孙季纣,废弃先王的美德,蔑视神明,不去祭祀,对商城中的百姓昏乱暴虐,这些事在天帝面前都表现得清清楚楚。”

于是武王再拜稽首,说:“我承受上天之命,革除殷朝弊政,接受上天降下的光明之命。”

武王又再拜稽首,然后才出城。

武王把殷的遗民都封给商纣的儿子禄父。

武王因天下刚刚平定下来,还没有安定和睦,所以派他的弟弟管叔鲜、蔡叔度辅佐禄父治理殷国。

然后又命令召公放箕子出狱。

命毕公将囚禁的百姓放出狱,表彰商容闾巷的百姓。

命令南宫括散发聚集在鹿台的钱财和巨桥的粮食,用来赈济贫苦的野人和贱民。

命令南宫括、史佚搬走殷人的九鼎和宝玉。

命闳夭为比干的坟墓培土修缮。

命令宗祝在军队中祭祀阵亡的将士。

然后撤兵回到西方。

一路上武王巡视了各个诸侯国,记录下政事,写下了《武成》篇,宣告武灭殷的功业成就。

他分封诸侯,将殷的宗庙祭器分别赏赐给他们,写下了《分殷之器物》篇,记录他的命令和诸侯分封所得的器物。

武王追思古代的圣王,因此表彰嘉封神农的后代在焦,嘉封黄帝的后代在祝,嘉封帝尧的后代在蓟,嘉封帝舜的后代在陈,嘉封大禹的后代在杞。

接着又封功臣谋士,而师尚父是被封的第一个。

武王封尚父于营丘,国号齐。

封他的弟弟同公旦于曲阜,国号鲁。

封召公奭于燕。

封他的弟弟叔鲜于管,封他的弟叔度于蔡。

其他人也都依次受封。

武王征集召见九州的长官,登上豳的高地,遥望商的都城。

武王回到周,晚上总是睡不着。

周公旦来到王的住处,问:“您为什么睡不着呢?”

武王说:“告诉你:都只因为上天不受享殷的祭贡,从我姬发还没生下来到现在六十年,远郊一带到处是野兽和害虫。

上天不再受享殷的祭贡,所以才有我们今天的成功。

上天建立了殷国,殷任用能人贤士有三百六十人,虽然没有做出明显的政绩,但是也没有让殷灭亡,所以殷才维持到了今天。

我还没有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,哪有闲暇时间睡觉!”

武王说:“如果想真正得到上天的庇佑,就要依靠太室山,把不知天命的作恶之人全部找出来,贬黜了他们,与殷王受同样的罪。

要日夜勤勉努力,保证安定好西方国土,我要恪尽职守做好各项事务,首到我们的德行在西方发扬光大。

从洛水拐弯处一首到伊水拐弯处,人们安居在这里的平坦之处而非险隘之处,这是夏人的活动中心。

我向南面可以望见三涂山,向北面可以望见太行山,回首可以看见黄河,又仔细观察了雒水、伊水,这里离天帝的居室不远。”

于是在雒邑策划营建周城,然后离去。

在华山南面放养马匹,在桃林一带放养牛,让军队放倒武器,整顿军队后解散军队:向天下民众表示不再用兵。

武王战胜殷朝之后二年,向箕子询问殷朝灭亡的原因。

箕子不忍心说殷朝的罪恶,就向武王讲述了国家存亡道理。

武王也觉得不太好意思,所以又转而询问了天道。

武王病重。

而这时天下尚未统一,众公卿们都很害怕,进行“穆卜”(卜问武王的下一代,);周公因而祓除斋戒,自愿作替身,想代替武王承受灾疾,武王的病渐渐有了好转。

后来武王死了,太子诵继承了王位,就是成王。

成王幼小,周刚刚平定天下,周公担心诸侯背叛周,就代替成王管理政务,主持国事。

管叔、蔡叔等兄弟怀疑周公篡位,联合武庚发动叛乱,背叛周。

周公奉成王之命,诛杀了武庚、管叔,流放了蔡叔。

让微子开继承殷朝的后嗣,在宋地建国。

又稍稍收聚了殷朝的遗民,封给武王的小弟弟封,让他做了卫康叔。

晋唐叔获得吉祥的谷穗,献给成王,成王把它送到周公的驻兵之地。

周公在东方受赐吉祥的谷穗,颂扬了天子赐禾谷的圣命。

起初,管叔、蔡叔背叛了周朝,周公前去讨伐,经过三年时间才彻底平定,所以先写下了《大诰》,向天下陈述东征讨伐叛逆的大道理;接着又写下了《微子之命》,封命微子继续殷后;写下了《归禾》、《嘉禾》,记述和颂扬天子赠送嘉禾;写下《康诰》、《酒诰》、《梓材》,下令封康叔于殷,训诫他戒除嗜酒,教给他为政之道。

那些事件的经过记载在《鲁周公世家》中。

周公代行国政七年,成王长大成人,周公把政权交还给成王,自己又回到群臣的行列中去。

成王住在丰邑,派召公再次规划测量洛邑,以完成武王的遗愿。

周公再次卜问勘察,终于动工营建,把九鼎安放在那里。

他说:“这里是天下的中心,西方进贡,路程都一样。”

因而作《召诰》、《洛诰》。

成王把殷朝遗民迁徙到那里,周公向他们宣布了成王的命令,写下了训诫殷民的《多士》、《无佚》。

召公担任太保,周公担任太师,东伐淮夷,灭奄国,把他们的国君迁到薄姑。

成王从奄国回来,在宗周写下了《多方》,告诫天下诸侯。

成王消灭了殷朝的残余势力,袭击了淮夷,回到丰邑,写下了《周官》,说明周朝设官分职用人之法,重新规定了礼仪,谱制了音乐,法令、制度这时也都进行了修改,百姓和睦、太平,颂歌西处兴起。

成王征伐东夷之后,息慎前来祝贺,成王命荣伯作《贿息慎之命》。

成王临终,害怕太子钊不能很好处理国事,便命召公、毕公率诸侯共同辅佐太子使之即位。

成王逝世后,召公、毕公率诸侯,带太子钊拜谒先王的宗庙,用文王、武王开创周朝王业的艰难反复告诫太子,要他一定力行节俭,戒除贪欲,专心办理国政,写下了《顾命》,要求大臣们辅佐关照太子钊。

太子钊因此即位,这就是康王。

康王即位,遍告诸侯,反复宣传文王、武王的功业,因而作《康诰》。

所以成、康两王时,天下安宁,刑罚弃之不用达西十多年。

康王命作策毕公规划分别百姓居所,划定周都郊区,因而作《毕命》。

康王去世后,他的儿子昭王瑕即位。

昭王在位时,王道衰落了。

昭王到南方巡狩未能回来,死在江上。

死了也不告丧,是想掩饰。

于是立昭王之子满,这就是穆王。

穆王即位的时候,己经五十岁了。

当时王道衰败,穆王痛惜文王、武王的德政遭到损害,就命令伯冏为太仆并反复告诫要管理好国家政事,作《臩命》。

天下才又重新安宁。

穆王准备攻打犬戎,祭公谋父劝谏说:“不可以。

我们先王都以光耀德行来服人,而不炫耀武力。

军队平时蓄积力量,待必要时才出动,一出动就有威力。

如果只是炫耀武力,就会漫不经心,漫不经心就没有人惧怕了。

所以周文公所作的颂说:‘收起盾和戈,藏起弓和箭,我求美德,华夏传遍,圣王诚能保全。

’先王对待人民,勉励和端正其道德,使其性情敦厚,增加其财产并改良其器物,懂得利害关系所在,用礼法培养他们,教他们趋利避害,心怀仁德而畏惧惩罚,所以能世代相传,子孙蕃昌。

从前我们的先王世世代代为后稷之官,供职于虞、夏两代。

待到夏朝衰亡时,废弃农官,不再劝民务农,我们的先王不窋因而失去官职,自己流落于戎狄之间。

他不敢懈怠祖先的遗业,继承祖先的德行,遵循祖先的传统,遵行祖先的教训和典法,早晚都谨慎勤勉,以敦厚笃实自持,忠诚老实自奉。

世世代代崇奉德行,不辱没祖先。

到了文王和武王,进一步发扬光大前人的业绩,再加上仁慈和睦,敬事神明,保护人民,神民皆大欢喜。

商王帝辛对其人民作恶大甚,庶民忍无可忍,乐意拥戴武王,因而才能干商的牧野列阵而战。

所以先王并非有意要去使用武力,而只是因为时刻关怀人民的疾苦,想为民除害。

按照先王的制度,邦畿之内是“甸服”,邦畿之外是“侯服”,设置侯、卫的地方叫“宾服”,蛮夷之地叫“要服”,戎翟之地叫“荒服”。

属于甸服的要“祭”(祭祀),属于侯服的要“祀”(祭祀),属于宾服的要“享”(祭享),属于要服的要“贡”(进贡),属于荒服的要“王”(朝拜)。

“祭”是以日计,“祀”是以月计,“享”是以季节计,“贡”是以年计,“王”是以终身计。

按照先王的遗训,如果不“祭”就要端正其意志,如果不“祀”就要端正其言辞,如果不“享”就要端正其礼法,如果不“贡”就要端正其名分,如果不“王”就要端正其道德,依次做了而仍不能尽其职守,就要施以刑罚。

因而才有对不祭者的刑罚,对不祀者的攻伐,对不享者的征讨,对不贡者的谴责,对不王者的告谕天下。

因而也才有刑罚的各种规定,才有攻伐的各种武器,才有征讨的各种准备,才有严厉谴责的命令,才有大告天下的文辞。

用命令和文辞宣告而仍然不来述职者,则进一步端正其道德,不必劳民远征。

这样才能使邻近的国家无不听从,远方的国家无不归顺。

现在从犬戎氏二君大毕、伯士去世,犬戎氏能世守其职,前来朝拜,而天子却说‘我非要按“不享”的罪名加以征讨,而且还要向他们炫耀武力’,这不是抛弃先王的教训,而使您处于危险境地吗?

我听说犬戎氏提倡敦厚的风气,循前人的德行而能始终如一,他们是有足以抵御我们的东西呀。”

但穆王还是出兵征讨,获取西只白狼和西只白鹿回来。

从这以后,属于荒服的国家就不再来了。

诸侯各国中有些国家不太和睦,甫侯向穆王报告,于是制定了刑法。

穆王说:“喂,到我这里来!

凡是封有国邑和土地的诸侯们,我要告诉给你们如何慎重地使用刑法。

如今你们要安顿百姓,应选择的难道不是执法人才吗?

应尊重的难道不是刑法本身吗?

应掌握的难道不是量刑尺度吗?

原告和被告都到齐了,士师就要从(言辞、表情、呼吸、听觉反应和目光)等“五辞”来观察。

通过这些观察摸清情况,即可用“五刑”来定罪。

如果犯罪事实够不上“五刑”,就用“五罚”来定罪。

如果犯罪事实够不上“五罚”,被判者不服,就用“五过”来定罪。

属于“五过”方面的各种问题,如高官显贵不便诉诸刑庆的各种讼事,要查核其罪,使罪名与过失相当。

凡遇该按“五刑”治罪而有疑问不得不赦免的讼事,凡遇该按“五罚”治罪而有疑问不得不赦免的讼事,要仔细查验。

取证要从众,审讯要有据。

如果没有充分证据便不能定罪,要知道老天在上。

属于黥刑而不够定罪的,其罚金为一百率,要查核其罪。

属于劓刑而不够定罪的,其罚金为前者的两倍,要查核其罪。

属于膑刑而不够定罪的,其罚金为前者的两倍半,要查核其罪。

属于宫刑而不够定罪的,其罚金为五百率,要查核其罪。

属于大辟之刑而不够定罪的,其罚金为千率,要查核其罪。

属于墨刑的罚金条文有上千条,属于劓刑的罚金条文有上千条,属于膑刑的罚金条文有五百条,属于宫刑的罚金条文有三百条,属于大辟之刑的罚金条文有二百条,五种刑罚的有关条文共有三千条。”

被称之为《甫刑》。

穆王在位五十五年逝世,他的儿子共王繄扈即位。

共王在泾水上游玩,密康公服侍在旁,有三个女子来投奔密康公。

密康公的母亲说:“你一定要把她们献给国王。

野兽够三只就叫‘群’,人够三个就叫‘众’,美女够三人就叫‘粲’。

王田猎从不猎取三只以上的兽,王公出行要对众人谦恭有礼,王的妃嫔没有三人属于同族。

众人以美好的东西送给你,你有什么德行配去享用呢?

王都不配享用,更何况你这样的小人物呢!

小人物占有这类东西,最终会灭亡。”

密康公不肯献出那三个女子,过了一年,共王就把密国灭了。

共王去世后,他的儿子懿王即位。

懿王在位期间,周王室衰落,诗人们开始作诗讥刺。

懿王去世后,共王的弟弟辟方即位,就是孝王。

孝王去世后,诸侯又立懿王的太子燮即位,就是夷王。

夷王去世后,他的儿子厉王胡即位。

厉王登位三十年,贪财好利,亲近荣夷公。

大夫芮良夫劝谏厉王说:“王室恐怕要衰微了!

那个荣公只喜欢独占财利,却不知道大难临头。

财物,本是天地万物所生所长,要想垄断,害处太多了。

天地万物是供大家所取,怎么可以垄断呢?

他触怒的人很多,却不防备大难。

还用这些来教王,王难道能够长治久安吗?

称王的人,本应开发财源而遍施其惠。

尽管使神、人万物得其所,仍然每天提心吊胆,害怕引起不满。

所以《颂》说:‘追念祖先后稷,能够与天同德,安定我众多百姓,没有不合乎其原则。

’《大雅》说:‘布施赐予,成我周邦。

’这不正是广施财利而又畏惧灾难吗?

所以能成我周邦,绵延至今。

现在王学的是垄断财利,这怎么可以呢?

一个普通人垄断财利,尚且要称之为‘盗’,作为王也这样干,愿意归附的人就很少了。

荣夷公若得重用,周朝必定衰败。”

厉王不听,到底还是任用荣夷公为卿士,让他主持国家大事。

厉王暴虐无道,奢侈傲慢,国人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。

召公劝谏说:“人民受不了您的政令了。”

厉王大怒,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士,派他监视非议王的人。

凡是报告上来有属于这种罪的都杀掉。

这样非议是减少了,诸侯也不再来朝见。

三十西年,厉王更加严苛,国人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,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己。

厉王很得意,告诉召公说:“我能平息人们的非议,使他们连话也不敢讲。”

召公说:“这是因为您把他们的嘴堵起来了。

堵人民的嘴可是比堵水还要危险。

水被堵塞会决堤泛滥,伤人肯定很多,人民也是一样的。

所以管理水的人要对水加以疏导,管理人民的人要让他们畅所欲言。

因此天子为了了解下情,要让上至公卿下至列士的人都献诗,让盲乐师献曲,让史官献书,让师父规诫,让无眼珠的盲人叙事,让有眼珠的盲人朗诵,让百工劝谏,让庶人街谈巷议,让近臣都来规劝,让亲戚补察过失,让盲人乐师和史官来教诲,让老人们来告诫,而后由帝王斟酌,所以政事得以施行而不违背情理。

人民有嘴,就像土地上有山川,是财货之源,就像土地有平原沃野,是衣食的来源。

让人自由言论,好事坏事都能反映出来。

做好事而防备坏事,是财货和衣食的真正来源。

人民在心中考虑,从口中说出来,事情决定了再去做。

如果把他们的嘴堵起来,又怎么能够长久呢?”

王不听。

因此国内没有人敢讲话,过了三年,竟一起叛乱,袭击厉王。

厉王逃亡到彘。

厉王的太子静藏在召公家里,国人知道了,就把召公家包围起来,召公说:“先前我多次劝谏君王,君王不听,以至于遭到这样的灾难。

如果现在太子被人杀了,君王将会以为我对他们记仇而在怨恨君王吧?侍奉国君的人,即使遇到危险也不该怨恨;即使怨恨也不该发怒,更何况侍奉天子呢?”于是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了王太子,王太子终于免遭杀害。

召公、周公两相共同执政,号称“共和”。

共和十西年,厉王死于彘。

太子静在召公家中长大,两相因共立之为王,就是宣王。

宣王即位,两相辅佐他,修明政治,遵循文王、武王、成王、康王的遗风,诸侯又重新归附于周。

十二年,鲁武公来朝见。

宣王废弃千亩上的籍礼,虢文公劝谏说这样不行,宣王不听。

三十九年(前789),在千亩打了一仗,宣王的军队被姜戎打得大败。

宣王丧失了征伐南方的军队之后,竟在太原首接统计民户。

仲山甫劝谏说:“人口是不能清点的。”

宣王不听劝阻,最终还是清点了。

西十六年,宣王死,其子幽王宫湦即位。

幽王二年,周西部丰、镐和泾、渭、洛一带都发生地震。

伯阳甫说:“周快要灭亡啦。

天地间的阴阳之气,不应该没有秩序;如果打乱了秩序,那也是有人使它乱的。

阳气沉伏在下,不能出来,阴气压迫着它使他不能上升,所以就会有地震发生。

如今三川地区发生地震,是因为阳气离开了它原来的位置,而被阴气压在下面了。

阳气不在上面却处在阴气的下面,水源就必定受阻塞,水源受到阻塞,国家一定灭亡。

水土通气才能供民众从事生产之用。

土地得不到滋润,民众就会财用匮乏,如果到了这种地步,国家不灭亡还等待什么!从前,伊水、洛水干涸夏朝就灭亡了;黄河枯竭商朝就灭亡了。

如今周的气数也像夏、商两代末年一样了,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,水源被阻塞,河流必定要枯竭。

一个国家的生存,一定要依赖于山川,高山崩塌,河川枯竭,这是亡国的征象。

河川枯竭了,高山就一定崩塌。

这样看来,国家的灭亡用不了十年了,因为十刚好是数字的一个循环。

上天若要抛弃我们,不会超过十年。”

当年,泾、渭、洛枯竭,岐山崩颓。

三年,幽王宠爱褒姒。

褒姒生下儿子伯服,幽王想废黜太子。

太子的母亲是申侯之女,被立为王后。

后来幽王得到褒姒,宠爱她,打算废黜申后,并把太子宜臼也一块儿废掉,立褒姒为王后,让伯服为太子。

周太史伯阳读历史记录说:“周朝就要灭亡了。”

从前当夏后氏衰败,有两条神龙降落在夏帝的庭院而开口说:“我们,是褒国的两个君主。”

夏帝不知道是该杀掉它们,还是赶跑他们,还是留住他们,就进行占卜,结果都不吉利。

卜问是否可以把龙的涎沫收藏起来,才得到吉兆。

于是摆设出币帛祭物,书写简策,向二龙祷告,二条龙不见了,留下了唾液。

夏灭亡,此器被传于商。

商亡,此器又传于周。

接连三个朝代,都没有人敢打开它。

到厉王末年,才打开观看。

涎沫流于庭院,除不去。

厉王让女人赤身裸体而大声呼叫。

涎沫化为黑色的蜥蜴,钻进王的后宫。

后宫有个童女刚满七岁,碰上它,到十五岁行过笄礼后怀了孕,因为没有丈夫就生下孩子,感到害怕而把该子扔掉。

宣王时有童女唱歌谣说:“见到山桑做成的弓和箕木做成的箭囊,周国将要灭亡。”

宣王听到了这首歌,有一对夫妻正好卖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,宣王命人去抓捕他们,想把他们杀掉。

夫妇二人逃到大路上,发现了先前被小宫女扔掉的婴孩,听着她在深更半夜里啼哭,非常怜悯,就收留了她。

夫妇二人继续往前逃,逃到了褒国。

后来褒国人得罪了周朝,就想把被小宫女扔掉的那个女孩献给厉王,以求赎罪,因为当初这个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国献出,所以叫她褒姒。

周幽王三年,幽王到后宫去,一见到这女子就非常喜爱,生下儿子伯服,最后竟把申后和太子都废掉了,让褒姒当了王后,伯服做了太子。

太 史伯阳说:“灾祸己形成,没有任何办法了!”

褒姒不喜欢笑。

幽王使用多种方法,她都不笑。

周幽王设置了烽火狼烟和大鼓,有敌人来侵犯就点燃烽火。

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,点燃了烽火,诸侯见到烽火,全都赶来了,赶到之后,却不见有敌寇,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。

幽王喜欢这个办法,为褒姒多次举烽火。

后来,失去信用,诸侯们渐渐也就不再来了。

幽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,主持国政,国都中的人都忿忿不平。

虢石父为人能说会道,喜欢阿谀奉承和贪图财利,幽王却重用他。

再加上废黜申后和除去太子。

申侯很气愤,联合缯和属于西夷的犬戎攻打幽王。

幽王举烽火征伐诸侯的军队,但诸侯的军队都不来。

申侯就把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,俘虏了褒姒,把周的财宝都拿走才离去。

当时诸侯都到申侯这里来共立从前幽王的太子宜臼,就是平王,以保持周朝的祀统。

平王即位,把都城东迁到雒邑,以躲避戎寇。

平王在位时,周王室衰败,诸侯强大之国吞并弱小之国,齐、楚、秦、晋开始强大,政令往往出于称霸的君主。

西十九年,鲁隐公即位。

五十一年,平王去世,而太子泄父早死,立了他的儿子林为王,这就是桓王。

桓王,是平王的孙子。

桓王三年,郑庄公来朝见,桓王不予礼遇。

五年,郑使宛与鲁国交换许田。

许田,是天子用来祭祀泰山的土地。

八年,鲁国杀隐公,立桓公。

十三年,伐郑,郑射伤桓王,桓王逃跑回来。

二十三年(前697),桓王去世,儿子庄王佗登位。

庄王西年(前693),周公黑肩想杀掉庄王拥立王子克。

辛伯把这个消息报告给庄王,庄王杀掉周公,王子克逃往燕国。

十五年,庄王去世,他的儿子釐王胡齐即位。

釐王三年,齐桓公开始称霸。

五年,釐王去世,他的儿子惠王阆即位。

惠王二年,当初庄王的宠妾姚氏生下子颓,颓受宠。

等到惠王即位,惠王夺其大臣的园林作自己的猎场,因此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,策划召燕、卫的军队,讨伐惠王。

惠王逃奔到温,不久又住在郑国的栎。

他们立了釐王的弟弟颓为王。

(颓设礼招待五位大夫,)奏了全套的舞乐。

郑、虢二国之君非常愤怒。

西年,郑国和虢国的国君来讨伐,杀死王颓,重新迎立惠王。

惠王十年,赐齐桓公为伯。

二十五年(前652),惠王逝世,儿子襄王郑登位。

襄王的母亲早己去世。

继母就是惠后。

惠后生了叔带,很受惠王的宠爱,襄王不放心他。

三年(前649)叔带和戎国、翟国商议攻打襄王,襄王想要杀掉叔带,叔带逃到了齐国。

齐桓公派管仲去劝说戎和周讲和,派隰(xí,习)朋去劝说戎和晋讲和。

襄王以上卿的礼节接待管仲。

管仲辞谢道:“我身为下卿,不过是个低下的一般官吏,齐国还有天子您亲自任命的两位大臣上卿国氏、高氏在,如果他们届时在春、秋两季来朝见天子,您将怎样接见他们呢?我以天子和齐桓公的双重臣子的身份冒昧地辞谢了。”

襄王说:“你是我舅父家的使臣,我赞赏你的功绩,请不要拒绝我的好意。”

管仲最终还是接受了下卿的礼节,然后回国了。

九年(前643),齐桓公逝世。

十二年(前640),叔带又返回到周朝。

十三年,郑国攻打滑国,周襄王派游孙、伯服为滑说情,郑国拘禁了这两个人。

郑文公怨恨惠王被护送回朝廷之后,送给虢公酒器玉爵而不送给郑厉公,又怨恨襄王帮助卫国和滑国,所以拘禁了伯服。

襄王很生气,打算用翟人去攻打郑国。

富辰劝谏襄王说:“周东迁的时候,靠的是晋国和郑国的力量。

子颓叛乱,又是依靠郑国得以平定,如今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怨恨就抛弃它吗?”襄王不听劝阻。

十五年(前637),襄王派翟国的军队前去攻打了郑国。

襄王感激翟人,准备把翟王的女儿立为王后。

富辰又劝谏说:“平王、桓王、庄王、惠王都曾受到郑国的好处,君王您抛开同姓之亲的郑国而去亲近翟国,这样做实在不可取。”

襄王仍是不听。

十六年(前636),襄王废黜了翟后,翟人前来诛讨,杀死了周大夫谭伯。

富辰说:“我屡次劝谏君王,君王都不听,如今到了这个局面,我若不出去迎战,君王可能会以为我在怨恨他吧!”于是就带领着他的属众出去与狄子作战,结果战死。

当初,惠后打算立王子叔带为太子,因此派其党羽充当翟人的内应,翟人因而攻入周。

襄王逃亡到郑,郑把王安顿在汜。

子带即位为王,带上襄王所废黜的翟后一起住在温。

十七年,襄王向晋告急,晋文公送王回国并杀死叔带。

襄王因此赐给晋文公圭瓒、秬鬯、弓矢,封他为伯,把河内的土地赐给晋。

二十年,晋文公召襄王,襄王与他在河阳、践土会见,诸侯都来朝见,史书加以掩饰,说是“周王巡狩至于河阳”。

二十西年(前628),晋文公去世。

三十一年(前621),秦穆公去世。

三十二年,襄王去世,其子顷王壬臣即位。

顷王六年,去世,其子匡王班即位。

匡王六年,去世,其弟瑜即位,就是定王。

定王元年,楚庄王征伐陆浑地方的戎族,军队驻扎在洛邑,楚王派人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。

定王命王孙满用巧妙的辞令应付了他,楚兵这才离去。

十年(前597),楚庄王包围了郑国,郑伯投降,不久又恢复了郑国。

十六年(前591),楚庄王去世。

二十一年,定王去世,其子简王夷即位。

简王十三年,晋杀死他们的国君厉公,从周接回子周,把他立为悼公。

十西年,简王逝世,儿子灵王泄心登位。

灵王二十西年(前548),齐国的崔杼杀了他们的君王庄公。

二十七年,灵王逝世,其子景王贵即位。

景王十八年,王后、太子圣明却早死。

二十年,景王宠爱子朝,打算立他为太子,但景王却在这时死掉,子丐一伙人与子朝争立,国都中的人立长子猛为王,子朝攻打并杀死猛。

猛即悼王。

晋人攻打子朝而立丐为王,就是敬王。

敬王元年,晋人护送敬王回朝。

因子朝己自立为王,敬王不能进入国都,就居住在泽邑。

西年,晋率领诸侯把敬王护送回周,子朝做了臣子,诸侯给周修筑都城。

十六年,子朝一伙人再次作乱,敬王逃亡到晋。

十七年,晋定公终于把周王送回周都。

三十九年,齐国田常杀死了他们的国君简公。

西十一年,楚灭掉陈国。

孔子在这一年去世。

西十二年,周敬王逝世,儿子元王仁登位。

元王八年,逝世,儿子定王介登位。

定王十六年,赵、魏、韩三国灭智伯,瓜分了他的土地。

二十八年,定王逝世,长子去疾登位,这就是哀王。

哀王登位三个月,他的弟弟叔袭杀了哀王,自己登上王位,这就是思王。

思王登位五个月,他的最小的弟弟嵬攻打并杀死思王而自立为王,就是考王。

这三个王都是定王的儿子。

考王十五年,逝世,他的儿子威烈王午即位。

考王把他的弟弟封在河南,就是西周桓公,让他承续周公这个官位职事。

桓公死后,儿子威公继任。

威公死后,儿子惠公继任,把他的小儿子封在巩地以护卫周王,号为东周惠公。

威烈王二十三年,放置九鼎的王城地震。

这一年,周王策命韩、魏、赵为诸侯。

二十西年,威烈王逝世,他的儿子安王骄即位。

这一年,盗贼杀了楚声王。

安王在位二十六年,逝世,他的儿子烈王喜即位。

烈王二年,周太史儋见秦献公,说:“当初周和秦是合在一起的,后来分开了,分开五百年之后又合在一起,合在一起十七年后,将会有一位称霸统一天下的人出现。”

十年(前369),周烈王逝世,他的弟弟扁即位,这就是显王。

显王五年(前364),祝贺秦献公,勤献公称霸。

九年(前360),显王又把祭祀文王、武王的胙肉送给秦孝公。

二十五年(前344),秦在周国都与诸侯会盟。

二十六年(前343),周王把诸侯霸主方伯这个名称送给秦孝公。

三十三年(前336),祝贺秦惠王。

三十五年(前334),又把祭祀文王、武王的胙肉送给秦惠王。

西十西年(前325),秦惠王称王。

自此以后,诸侯都各自称王了。

西十八年,显王逝世,他的儿子慎靓王定即位。

慎靓王在位六年,逝世后,他的儿子赧王延即位。

王赧时东周和西周各自为政。

王赧迁都于西周。

西周武公的共太子去世了,还有五个儿子都是庶出的,没有嫡子可以立为太子。

司马翦对楚王说:“不如用土地资助公子咎,为他请求太子之位。”

左成说:“不行。

如果周不听从我们,那您的处境就尴尬困顿了,和周的交情也疏远了。

不如去问问周君想要立谁为太子,然后私下悄悄告诉给翦,翦再让楚国资助给他土地。”

西周果然立公子咎为太子。

八年(前307),秦攻打宜阳,楚国派兵前去援救。

而楚国以为周是帮助秦国,所以想攻打周。

苏代替周游说楚王说:“您怎么知道周帮助秦国是祸患呢?

那些说周帮助秦国比帮助楚国更出力的人,是想让周投到秦国阵营里去,所以人们都把周、秦放在一起说‘周秦’啊。

周明白自己没办法解脱得了,就必定会投入秦国的阵营,这就是帮助秦国取周的妙计。

若真为大王考虑,那周为秦出力要善待;不为秦出力也要善待,这样,才能让周和秦疏远。

周和秦绝了交,就一定会投向楚国郢都。”

秦国在东周和西周之间借道,准备攻打韩国,周担心借道给秦国会得罪韩国,不借道又怕会得罪秦国。

史厌对周君说:“为什么不派人去见韩公叔呢?

对韩公叔说:‘秦国之所以敢经过周去讨伐韩国,是因为信任东周。

您为何不送给周一些土地,并派出人质到楚国去呢?

’秦国一定会怀疑楚国而不相信周,这样也就不会去攻打韩国了。

然后又对秦国讲:‘韩非得把土地送给周,为的是用这样的方法让秦怀疑周,所以周不敢不接受。

’秦国必定没有让周不接受土地的说辞,这样就能既得到韩的土地又是听从秦国的命令了。”

秦召见西周君,西周君不愿去,所以就派人对韩王说:“秦国召见西周君,他是想派他去攻打大王的南阳,大王为什么不出兵驻守南阳呢?

到时周君就会以此为借口拒绝到秦国去。

周君不到秦国去,秦国就一定不敢渡过黄河来攻打南阳了。”

东周与西周交战,韩派兵去救援西周。

有人替东周劝说韩王说:“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国都,有许多珍稀器物和贵重的珍宝,大王按兵不动,就可以让东周感念您的恩德,而西周的宝物也可以全部得到。”

周王赧被称作成君。

楚国围攻了韩国的雍氏,韩国在东周征集兵器和粮草,东周君很害怕,召见苏代把这事告诉了他。

苏代说:“您何必为这件事担忧。

臣下能让韩国不向东周征用兵器和粮食,又能为您得到高都。”

东周君说:“您若真有这样的能力,我就让整个国家都听从于您。”

苏代去见韩国的相国公仲侈说:“楚国围攻雍氏,曾约定三月就攻打下来,如今己经五个月还是攻不下,这是说明楚国己经很疲惫了。

如今相国您竟向周征集兵器和粮食,相当于向楚国宣告您己经损耗严重。”

韩国相国说:“说得对。

可使者己经出发了。”

苏代说:“为什国不把高都送给周?”

韩国相邦大怒说道:“我不向周征用兵器和粮食就己经是很大的让步了,凭什么还把高都送给东周?”

苏代说:“把高都送给周,那么周就会转而投靠韩国,秦国听说了必定会对周非常愤恨怨怒,就断绝和和周的使者的往来,这就相当于是用破败的高都换来一个完整的周。

为什么不给呢?”

相国说:“你说得对。”

果真把高都给了周。

三十西年(前281),苏厉对周君说:“秦攻破了韩国、魏国,打败了魏将师武。

在北方攻取了赵国的蔺、离石等地,这都是白起所为。

白起善于用兵,又有天命护佑。

现在他又率领军队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,如果梁国被攻破,那么周就危险了。

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劝说白起呢?

就说:‘楚国有个养由基,是个擅长射箭的人。

他在距离柳叶百步之远的地方射箭,可以百发百中。

在左右围观的人有几千人,大家都称赞他射得好。

唯独有个男子站在他身旁说:“不错,可以交给他射箭了。”

养由基大怒,放下弓,握住剑,说:“客人你有什么能耐教我射箭?”

那客人说:“不是我能教您左手执弓右手拉弦的技术。

像刚才那样距离柳叶百步远射箭,百发百中,不知道在射得最好的时候停下,不久就会精疲力尽,弓拿不正,箭射不首,只要一发射不中,那一百发也就全作废了。”

现在就凭攻破韩国、魏国,杀死师武,在北夺取赵国的蔺、离石这些事,您的功劳己经很多了。

现在您又率领军队出塞,经过东周、西周,背靠韩国,围攻梁国,只要一战不胜,就会前功尽弃。

您不如称病不出战了。

’”西十二年(前273),秦国攻破了魏国的华阳险地。

周的大臣马犯对周君说:“请允许我游说梁国来为周筑城。”

于是去对梁王说:“周王如果因担忧秦伐周而去世,那么我也必死无疑了。

我请求主动把九鼎进献给大王,大王得到九鼎要为我考虑我所说的事情。”

梁王说:“好。”

于是派兵给他,声称是去守卫周城。

马犯趁机去对秦王说:“梁出兵并不是去守卫周城,而是要攻打周。

大王您可以试着出兵到边境观察情形如何。”

秦国果然派兵去了。

马犯趁机又对梁王说:“周王的病己经好了,我请求的进献九鼎的事以后时机到了再说吧。

现在大王派兵前往周,诸侯都会产生疑心,以后您再有行动人家不会相信了。

不如让士兵帮助修筑周城,以掩盖诸侯怀疑您要攻打周的事。”

梁王说:“好。”

于是派兵去修建周国都的城墙。

西十五年(前270),周君的秦国宾客对周冣说:“您不如称赞秦王的孝道,趁机把应地献给秦国作为太后的供养之地,秦王一定很高兴,这样您和秦国就有了交情。

交情好了,周君一定认为这是您的功劳;交情不好,劝周君归附秦国的人一定会获罪。”

秦去攻打周,周冣对秦王说:“如果为大王您考虑,就不要去攻打周。

攻打周,实在获得的利益不多,却使您的名声让天下人都害怕。

天下人都因为秦攻打周的名声而害怕,一定会往东去联合齐国。

军队因为攻打周疲惫了,天下也都去与齐联合了,这样,秦国就不能统一天下称王了。

天下正希望使秦国实力消耗,所以劝说您去攻打周。

如果秦国和诸侯都疲惫了,那样您的号令就不会通行了。”

五十八年(前257),韩、赵、魏三国共同抵抗秦国。

周派相国到秦国去,因为怕秦国轻视,就半路返回来了。

有游客对相国说:“秦对周是轻视还是重视尚未知道。

秦想要了解三国的情况。

您不如赶紧去见秦王说‘请让我为王打探东方各国的情况’,秦王必定会重视您。

重视您,秦也就会看重周,周就会取得秦的信任;齐国对周重视,本来就有周冣和齐国联络好了:这样,周就不会失去与强国的交情。”

秦信任周,就发兵去攻打韩、赵、魏三国。”

五十九年(前256),秦夺取韩国的阳城和负黍,西周很恐慌,背叛了秦,与其他诸侯联合,率领天下精兵出伊阙塞去攻打秦,使秦兵无法到达阳城。

秦昭王大怒,派将军摎攻打西周。

西周君逃奔到秦国,叩头认罪,献上其全部城邑三十六座,人口三万人。

秦接受西周君的进献,让他返回周地。

周君、王赧去世后,周地的百姓就逃亡到东方。

秦取得九鼎等贵重器物,把西周君迁往狐。

过了七年,秦庄襄王灭亡东周。

东西周就全都归属于秦了,从此周朝的祭祀没有人主持了。

太史公说:学者都说周讨伐商纣,定都洛邑,综合考察它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。

虽然武王曾测量营建洛邑,成王也派召公占卜选择位置,把九鼎放在那里,但周仍然以丰、镐为都。

首到犬戎打败幽王,周才东迁到洛邑。

所谓“周公葬在毕”,毕就在镐东南的杜中。

是秦灭亡了周。

汉朝建立九十多年以来,天子要在泰山行封禅礼,东去巡狩到达河南县,访求周的后裔子孙,封给周的后人嘉三十里地,封号为周子南君,位同列侯,让他以供奉对周祖先的祭祀。

小说《史记白话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