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小说推荐> 功课经注解

>

功课经注解

张渲国著

本文标签:

最具潜力佳作《功课经注解》,赶紧阅读不要错过好文!主人公的名字为邱祖罗千,也是实力作者“张渲国”精心编写完成的,故事无删减版本简述:本书对道家早课经,午课经(三官经),晚课经,北斗经逐字逐句进行了详细的解释。充分表述了经文的意义和作用,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。...

来源:fqxs   主角: 邱祖罗千   更新: 2024-02-06 22:24:01

在线阅读

【扫一扫】手机随心读

  • 读书简介

小说推荐《功课经注解》是由作者“张渲国”创作编写,书中主人公是邱祖罗千,其中内容简介:请大家好好学习,认认真真、逐字逐句的学习、参悟《清静经》,修行的道路自然明白。【原文段1】老君曰。大道无形。生育天地(2)...

功课经注解第三章 清静经在线免费阅读

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(1)

【清静经概述】

《清静经》作为早坛功课经的第一部经典,说明了《清静经》非常重要的地位。那么,重要在什么地方呢?

道教修行倡导性命双修,《清静经》对于修性的道理、程序说的非常透彻,又说明了修性成功才可以修命。

《清静经》中大道无形、无情、无名三句话,说明了大道的作用和功能。

又说“夫道者,有清有浊”,说明道包含阴阳、动静、天地、男女。

人的神本是清静的,因心扰乱而不清。人心好静,因欲牵之而不静。

修行人想让心清静,必须遣欲。遣欲的功夫妙在“三观”,能做到“三观”,心就能空;心能空静,欲就不生;欲妄不生就是真静。

达到真静就能“常应常静”,就能“渐入真道”;能入真道,就是修性成功了;修性成功了,

就可以修命了(可传圣道)。吕祖说“命要传,性要悟”,这才是道教性命双修的修行功夫。

请大家好好学习,认认真真、逐字逐句的学习、参悟《清静经》, 修行的道路自然明白。

【原文段 1】

老君曰。大道无形。生育天地(2)。大道无情。运行日月(3)。大道无名。 长养万物 (4)。吾不知其名。强名曰道 (5)。夫道者。有清有浊。有动有静 (6)。 天清地浊。天动地静 (7)。男清女浊。男动女静 (8)。降本流末。而生万物 (9)。 清者浊之源。动者静之基 (10)。人能常清静。天地悉皆归 (11)。

【注解】

(1)清静经:

是道教比较简短,言简意明的一部经典,是直指修行心性的经典。

(2)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:

道无形无相,却可以生育有形有相之天地。

(3)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:道没有喜怒爱恨之情感,但可以使日月运行,形成阴阳寒暑,阴阳变化暑生寒杀。

(4)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:

道无形也无名,但生育的万物各有其名。道生万物,万物又都不是道。

(5)吾不知其名,强名曰道:

太上老君说我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叫什么,就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“道”吧。

(6)夫道者有清有浊,有动有静:

道有清、浊、动、静的成分和功能。

(7)天清地浊,天动地静:

天属阳,阳性动。地属阴,阴性静。

(8)男清女浊,男动女静:

男为乾,属阳,阳性动。女为坤,属阴,阴性静。

(9)降本流末,而生万物:

从本到末,是生成万物的顺序。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

(10)清者浊之源,动者静之基:

清是浊的源头,动是在静的基础上形成的。比如洗过东西的水是浑浊的,但是在洗东西之前,水是清净的。运动、活动,都是要在静(休息,休养)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。

常说休息不好,干活没劲,静又是混 沌之时。天地一天的运动,是前一天戌亥二时(晚上 19-23点为太极)的静养,才有第二天的运动能量。

天地一年的运动,是建立在前一年九月、十月(农历九月、十月为一年中的太极阶段,太极为混沌,为静养)基础 上形成的。人静养的基础是从胎儿到三岁(混沌、胎养、养胎)到五岁、八岁、十六岁。有了静养的基础,才有一辈子的活动能力。

(11)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:

静是一切的基础,静养既是修行又是养生,也是形成万事万物的基础根源,所以三教修行都要求要静。人如果能长期达到清静的状态,自身的阴阳(天地)就能合二为一(太极)。

真能达到了太极静养的状态,就达到了返本还源、见性,修性的功夫也就完成了。【释义】

请参照以上每一句注解。

【原文段 2】

夫人神好清。而心扰之(1)。人心好静。而欲牵之 (2)。常能遣其欲。 而心自静(3)。澄其心而神自清(4)。自然六欲不生。三毒消灭(5)。所以不能 者。为心未澄。欲未遣也(6)。能遣之者。内观其心。心无其心。外观其 形。形无其形。远观其物。物无其物。三者既悟。唯见於空 (7)。

【注解】

(1)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:

人都喜欢神清(眼明,耳灵,四肢灵敏),而不喜欢眼花耳聋神智昏昧。但是因为心动,而产生七情六欲,性(神)受到扰乱,神就昏暗不清 了。心像乌云,神(性)像太阳,乌云蔽日,黯淡无光。

(2)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:

人都喜欢心清净、清闲、自在,但贪求、欲望的牵引,让心不得安静。

(3)常能遣其欲,而心自静:

既然知道神(性)不能清是心造成的,心不能静是贪求(牵引)造成的,就需要断掉欲望,把欲望从心里遣除干净。欲望断绝了,心里自然就安静了。

(4)澄其心,而神自清:

心澄静了,神就清了。

(5)自然六欲不生,三毒消灭:

六欲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没有贪求心,眼耳鼻舌身意也就归正了。三毒的说法很多,比如身心口、三尸、贪嗔痴等等解释。

我主张用“贪嗔痴”来作为三毒。贪,贪欲欲望最难克制。 嗔,嗔恨毒火,一触即发。痴,知道不对,还要明知故犯,知而不改,痴迷不悟。

(6)所以不能者,为心未澄,欲未遣也:

六欲经常产生,三毒不能消灭,是因为心没有澄清,欲望没有排除出去。

(7)能遣之者,内观其心,心无其心。外观其形,形无其形。远观其物,物无其物。三者既悟,唯见於空:

如何制伏六欲和三毒?太上老君告诉我们用“三观”,只要理解“三观”之观就能断绝六欲和三毒。

《清静经》的妙用在于“三观”,修行功法在于“澄心遣欲”,这就是《清静经》的主题,也是修行的方法。

能明白“三观”,能坚持“澄心遣欲”,就是明白了修行。“三观”的意义到底是什么?

观是觉照(觉悟),而不是眼睛看,内观其心是无心无念只有觉(观)。

外观其形,是不注像(物体形象)、不动心、不动念,只有见性(观)。

远观其物,不去想远方的一切东西,只有灵觉就是观。虽说“三观”,其实是一观(觉)。

心里无念就是观,能达到观(觉)的状态,一切皆空。

【释义】

请参照以上每一句注解。

【原文段 3】

观空亦空。空无所空。所空既无。无无亦无 (1)。无无既无。湛然常寂。寂无所寂。欲岂能生(2)。欲既不生。即是真静 (3)。真常应物。真常得性。常应常静。常清静矣(4)。如此清静。渐入真道(5)。既入真道。名为得道(6)。虽名得道。实无所得。为化众生。名为得道(7)。能悟之者。可传圣道(8)。

【注解】

(1)观空亦空,空无所空。所空既无,无无亦无:

三观,即内观心,外观形,远观物。在这三者当中全然无心,就达到了空的状态。对于空,不能感觉空是个空,如果认为有个空间存在,那么也是有心注像了,空也是像,也是地方(所,地方)了,那样依然有 心。

只有无心用觉来观,空亦不存在了,就是观空亦空和空无所空(所,地方)。所和空既无,也都不存在,那么除了观,无也就没有了,只有一个观(觉,灵觉)。

(2)无无既无,湛然常寂。寂无所寂,欲岂能生:

心、形、物三者空了,空、所、无亦全然无存,进而达到了空寂寂寞的状态。这个寂(寂静)也不能有所感觉,如果有所感觉,意念在心里出现。

一旦出现依然是注像,有形象就有地方,就是处所,必须达到寂无所寂,到达这样的境界,还有欲吗?

(3)欲既不生,即是真静:

心、形、物,三者既无,空、所、无、寂一概没有,只有一观(觉性)灵光,这才是修行人真正需要的静啊。

理解了这个静,其它的坐静、入静、打坐、守丹田、守印堂、守中黄、运河车等等,一切方法都是错误的。

所以,要听太上老君《清静经》说的什么是静,理解了太上老君《清静经》说的静,才是真正的静。

(4)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,常应常静,常清静矣:

一切一切统统排除,只有觉性灵明存在。这个觉性灵明是千古不变、万古不坏的本性。她来应酬事情、迎接事务时,心不会生,念不会动,就像镜子照物一样,过后不留一点影子和痕迹,这就是性。

(5)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。既入真道,名为得道:

心性性心在六根当中如同镜子,往而不留。中庸说的“喜怒哀乐…… 发而皆中节”。

具体的就是:喜不留迹、怒而不迁、哀而不伤、乐而不淫,这样就是接近见性了。见性之后就是神通,能与道(道性)合体,就是入真道了。

(7)虽名得道,实无所得。为化众生,名为得道:

虽说得道了,其实什么也没得到,只是返还到父母未生前原来的本性了,把以前心里的杂念(众生)去掉了。

或者说这时候你再去度化别人(众生),你比别人有道,自己算是个得道人,这就是为化众生,名为得道的意义。

(8)能悟之者,可传圣道:

悟是通,通是神通,见性就是开悟。开悟之后,静时是性,用时是神,此时之“神”是元神。

元神生元气,元气生元精,元精可以炼金丹,炼丹的方法需要传授。吕祖说:性要悟,命要传。

所以不见性、不开悟、没有元神、元气、元精,想炼丹也没有丹资啊。没有丹资怎么可以炼丹啊?

别说不得法(圣道,命功),纵然得了方法,也是徒劳无益。所以太上老君说:能悟之者,可传圣道。

【释义】

请参照以上每一句注解。

【原文段 4】

老君曰。上士无争。下士好争 (1)。上德不德。下德执德 (2)。执着之者。 不名道德 (3)。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。为有妄心 (4)。既有妄心。即惊其神。 既惊其神。即著万物。既著万物。即生贪求(5)。既生贪求。即是烦恼。 烦恼妄想。忧苦身心。便遭浊辱。流浪生死。常沉苦海。永失真道 (6)。

真常之道。悟者自得。得悟道者。常清静矣 (7)。 仙人葛翁(8)曰。吾得真道。曾诵此经万遍。此经是天人所习。不传 下士。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。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。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。西王母皆口口相传。不记文字。吾今于世。书而录之

(9)。上士悟之。升为天官(10)。中士修之。南宫列仙(11)。下士得之。在世长年(12)。 游行三界。升入金门 (13)。 左玄真人曰。学道之士。持诵此经者。即得十天善神。拥护其身。 然后玉符保神。金液炼形。形神俱妙。与道合真(14)。 正一真人(15)曰。人家有此经。悟解之者。灾障不干。众圣护门。 神升上界。朝拜高尊。功满德就。相感帝君。诵持不退。身腾紫云(16)。

【注解】

(1)老君曰:上士无争,下士好争:

道德经中提到上士、中士、下士。上、中、下指对待道的态度和性格各有不同。上士指道德高尚的人,觉悟性高,什么都能看开、放下、 不争。

下士指做事不论道理、不认命、度量小,遇事就争高低,所以好争。

(2)上德不德,下徳执德:

上德是指以道为本,以德为用,含真体道,以道为宗旨,以德为己任,以违反道德为耻辱,以遵守道德为原则,所以不以为自己是做善事、积功德,而是应该做的。下德之人不具备道德的全德,执着于积德行善, 所以下德执德。

(3)执着之者,不明道德:

把做善事认为是积德行善,是不明道德。

(4)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为有妄心:

众生不得真道,是因为有妄心,才会迷失本性,不得真道。

(5)既有妄心,即惊其神。既惊其神,即著万物。既著万物,即生贪求:

妄念一动,就刺激、惊动、迷昧了本性(神),就顺着妄念对万物贪求。

(6)既生贪求,即是烦恼。烦恼妄想,忧苦身心。便遭浊辱,流浪生死。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:

贪求就会产生烦恼,烦恼和妄想困扰着身心,不得清静,遭受浊辱,流浪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,失去了真道。

(7)真常之道,悟之自得。得悟道者,常清静矣:

想出离生死苦海,必须体悟真常大道。真常(不变)之道,只有见性才可以得。得悟了道,才算达到了没有苦难而永远清静的境界,就能解脱生死轮回,没有苦恼,永远幸福。

(8)仙人葛翁:

是四大天师之一的葛玄,三国东吴人,是西晋时抱朴子葛洪的叔伯爷爷。

(9)吾得真道,曾诵此经万遍。此经是天人所习,不传下士。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,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,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,西王母皆口口相传,不记文字。吾今于世,书而录之:

葛仙翁说,我得道,就是因为读诵了万遍《清静经》,才修成道啊。

此经是天人(神仙)学习的经,不传给人间的凡人学习的。(解释一下,常说上天慈悲度人无量,为什么不让世人学习呢?要知道人有人运,家有加运,国有国运,天有天运。

运就是时间时段,比如季节不到不能播种一样,不到普度之时,经也不可随意传授)。我受东华帝君传授得到此经,东华帝君受传于金阙帝君,金阙帝君受传于西王母,西王母传经都是口口相传,没有文字。现在我把《清静经》书写下来,普度众生。

(10)上士悟之,升为天官:

(这句话要用心领悟,上士悟之的悟是见性之后神通的概念,不是学习领悟的悟),见性之后,悟了神通了,就可以成为天仙(天官),这里说的属于大乘功法了。

(11)中士修之,南宫列仙:

没有见性开悟,属于中乘功法,在天界当神仙,不能彻底解脱生死轮回。

(12)下士修之,在世长年:

小乘功法,个人修仙而已。

(13)游行三界,升入金门:

成仙就可以游行三界,出入天界神仙的门庭。

(14)左玄真人曰:学道之士,持诵此经者,即得十天善神,拥护其身。然后玉符保神,金液炼形,形神俱妙,与道合真:

左玄真人是在元始天尊广化宫听经的真人。真人说:学道之人持诵《清静经》,就能得到十天善神保护自己。十天,八方上下为十方。

由此知道《清静经》在天神当中地位是多么的尊贵和神圣。玉符,玉皇之符。能坚持诵经就能得到玉符保护其神,神通之后就可以修炼命功。

修就是金液炼形,达到半仙之体,再达到形神俱妙。形是身体也包括仙体,神是元神,形神合一,就是道啊。

(15)正一真人:

是天师张道陵,张道陵天师创立了道教,现在的正一派就是天师张道陵创立的。张道陵被尊称为道教三祖(始祖黄帝、道祖老子、教祖张道陵)之一。

(16)人家有此经,悟解之者,灾障不干,众圣护门,神升上界,朝拜高尊,功满德就,相感帝君,诵持不退,身腾紫云:

正一真人说“人家有此经,悟解之者”:这句话很关键。

谁有《清静经》经书经文,并且能悟(通达)能解(解释、释疑、释惑、明白了义),能领会、能体悟、修行到位,不但可以消灾免难,而且还可以得到诸仙圣真的保护。

通过修持,还能上升神仙上界,可以与神仙真人在一起(朝拜)。待三千功满、八百行圆(性命功法全部完成),便能感应太上老君临召。

只要能坚持不懈的学习读诵,尽管没有上升天界,也能成为超越常人的半仙之体,如同紫气东来一样,返老还童或者鹤发童颜,像身腾紫云一般。

修行之人应该明白,学习、修行、诵经是多么大的功德和成就啊!

能消除一切灾难,得大因缘、大福报啊!

【释义】

请参照以上每一句注解。

小说《功课经注解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《功课经注解》资讯列表: